在這個園地裡,總算要出現第一篇與飲食相關的紀錄了。

其實磊爸磊媽都是很喜歡吃吃喝喝的樂天派,後來生下的小胖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只是在磊小胖出生後,夫婦倆的生活都被把屎把尿餵奶...等等瑣事給填滿,
也都把心力放在磊小胖身上。

終於,我可以來記錄些別的。
今天就來記錄我們家兩大一小每星期一定要來吃上一碗的牛肉麵:

台北市杭州南路由南往北走,過了仁愛路後,右手邊會出現三家牛肉麵店。
在名叫"丹陽街"的巷子與杭州南路的交口,就是我每週必定拜訪的「大塊牛肉麵」。
大塊招牌 

大約在十年前開始,我都光顧鄰近的「德忞」,
那是我老家巷子裡「老張担担麵」的第一任老闆自行創業另開的店。

直到五年前的11月中旬,與磊媽從歐洲度完蜜月回來的當天,時差還沒調回來,
但肚子裡連續裝了八九天的紅酒與起司,逼得我們超懷念牛肉麵,
於是一回家卸完行李就直奔麵店。記得那天「德忞」沒開,促成我們初次拜訪「大塊」。
那時候覺得「大塊」口味不錯,湯頭的牛骨味兒超濃郁,站在店門口就聞的到,
此外,他的手工麵條富有嚼勁,也很能吸裹湯汁。

真正產生革命性的改變是有一次的某個中午,磊爸洽公途中隻身繞去去吃麵,
遇到同桌的榮民北北對他的老戰友說「你看看這牛肉實在是他奶奶地好…」,
問了店員才知道,原來是另外用張紙貼在牆上,
每天限量二十份的"牛胸口肉過橋麵"(因為一塊牛胸口肉只能切出二十份)。
就在那天,我也嘗試性地點了一樣的來吃,驚為天人而一試成主顧。

大塊MENU 

所謂的"過橋",並不是來自過橋米線的引伸意義(去把生肉放在熱湯裡燙熟),
在「大塊」是指將肉類切片另以碗裝。

過橋肉被牛骨湯白煮過後,切片盛碗,剛端上來時是被蒜苗覆蓋的,碗底有些醬油,
但還不到可以開動的地步:
牛胸口肉盛碗  

店家會為客人準備白醋,依喜好淋在碗裡。我個人還喜歡加些店理的酸菜。
都淋好加好之後,把肉、蒜苗、醬油、醋、酸菜給好好地拌一拌。這才可以開動享用:

胸口肉加些酸菜 

牛胸口肉的紋理本身就帶些油花,但不肥膩,周圍則略帶皮筋,
嚼起來的口感軟嫩而有彈性,吃過一次就會淪陷:

肉/醋/蒜苗/酸菜 

「大塊」是個很頻繁使用蒜苗提味的店家,就連湯麵也是加了蒜苗:
清燉湯麵 
可任意加麵加湯的「大塊」,可以一開始就先告訴店員需要的份量,
我這碗是麵量正常&湯多。

完整的一組就是有湯麵(可選清燉、紅燒)、一小碗的肉,再附上一小瓶醋。
再佐醋淋拌 

濃郁的牛骨湯頭配上手工桿製的麵條,吸入嘴裡實在是種奢侈享受:
有咬勁口感好 

店家的小菜除了皮蛋豆腐30元外,其餘皆為20元。
忘了拍小菜,但超級推薦"小魚炒豆干"與"涼拌海帶絲"。

連這位兩歲的小兄弟也為之傾倒(這是他那天的第二碗…):
注重麵條嚼勁的不可錯過  

要說「大塊」有任何缺點嗎?
對我來說,口味上完全沒有,完美地讓我願意花160元吃上一碗麵。
美中不足的是店家沒有粉蒸小籠(肥腸or排骨),但這不置於改變我的選擇。
不過曾有一次要帶兩位同事去吃午餐,他們聞到門口的濃濃牛骨味就不敢走進去,
所以我想對於有些人來說,也許不太能接受如此濃郁的牛骨湯頭味道吧!

寫這邊文章其實內心很掙扎,因為我推薦的是一天限量二十份的麵點,
如果廣為人知的話,那日後說不定就得常常面臨吃不到的命運,很兩難!
如果日後真的常遇到這樣的話,也許我會考慮將來把這篇文章隱藏起來,哈哈!

最後,提供店家簡介(拍自店門口的舊雜誌專訪,不過半筋半肉麵現在已經是150元囉):
大塊簡介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ngl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